建築智慧化創新技術研討暨推廣說明會
建築營造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AIoT)為目前國內智慧建築之發展趨勢。運用物聯技術蒐集分析來自建築物、居住者、社區的多源數據,逐步將新建與既有建築提升至智慧的層次。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在科技計畫支持下進行智慧建築產業研究,關注國內建築AIoT技術的應用趨勢。同時每年舉辦「創意狂想、巢向未來」創意競賽,陸續發掘出許多既有建築空間智慧化的精彩案例。顯示近年來國內業者對於建築或社區(包括校園、工業園區)內的新舊設備已具備互連(系統整合)、數據上傳雲端資料庫、存取控制技術已臻成熟。面對管理與居住需求,國內領先的廠商與場域業主也開始運用機器學習來分析眾多的數據資料,發展出特定用途的人工智慧。目前在廠辦管理、空調能耗預測及物業管理上已有應用實績。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推廣建築與人工智慧物聯網的整合應用,與近來近零與淨零建築發展,籌辦一系列的創新技術研討推廣會。將上述的實績案例,應用在建物節能、近零建築、與物業管理等3個應用面向。邀請負責執行的計畫主持人或廠商與會分享依照案場、業主、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解決方案的發想、施作經驗、成果效益與業主的回饋,提供給業界相關專業從業人員參考。
研討會內容包括:
建物節能
運用機械深度學習與能耗模擬的方法將以既有廠辦發展出的人工智慧(空調系統),使其能加速轉移至另一棟既有或新建廠辦。以建築能耗模擬軟體EnergyPlus為基礎,輔以目標建築少量建築資訊建立目標建築的數位分身環境。透過目標建築當地的氣候條件與過去的控制習慣,產出類似於目標案場的擬真運轉數據,提供給既有的AI訓練使用。除能加速AI上線速度外,也開啟既有AI泛化應用(商業化)的可能。
近零建築
建築營造的新工法,利用機械控制、搭配視覺與圖像軟體與法,在營造現場或遠端預先施工的方式。或取代人工在危險的現場施工,或縮短施工工期,是為縮短建築物碳排與減廢的解決方案。
物業管理、營造工地巡檢與人身安全
智慧維運—以整合虛實空間的可視化管理平台,將各項資訊展示於設備實際位置,資訊與立體空間結合,使管理者進行直觀的操作。採用3D模型透作為資訊整合骨幹,橫向整合BA中央監控系統以及FM設施管理系統,打造具有電子管理介面、設施3D可視化、遠端行動監控,並具有智慧監控及接收機電設備運轉訊號功能之雲端管理模式。
智慧物管—建築社區中的機電保養目前大多定期保養,或設置中央監控系統監控水塔、消防水位、動力設備等。有異常雖可告警但無搶修機制,也無即時通知相關人員。本解決方案利用無線與有線網路解決既有社區設置相關感測器的配線與系統穩定問題,同時建立即時通報系統及異常發生後的對應控制機制,第一時間通知社區維管人員與機電保養公司。異常發生時蒐集異常訊號並自動啟動可控制程序、通報機電保養公司掌握異常狀況並派人維修。降低災害發生造成社區財產損失的機率。
建築工地的人員安全實為預防職災與保護財產的重要課題。利用智慧安全帽蒐集勞動人員的心律、體溫、跌到偵測與施工點的位置,除可確保人員安全外,管理單位能即時掌握施工人員狀況,管理人力可以降低。對於建築工地的巡檢利用IoT設備、虛擬實境技術,與行動裝置提高巡檢效率與確保巡檢的實施。
期望藉由這些實際的技術、功能、與相互串聯合作模式,使建築與設備得以導入AIoT技術,有利於我國智慧綠建築產業的加速發展。歡迎各界先進踴躍報名參加!
場次(一):臺北場:112年7月18日(星期二)13:30~17:00於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第二講習教室
場次(二):高雄場:112年7月21日(星期五)13:30~17:00於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藝文教室B
場次(三):臺中場:112年8月8日(星期二)13:30~17:00於中科管理局工商服務大樓4樓-401會議室
場次(一):
臺北場:112年7月18日(星期二)13:30~17:00於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第二講習教室
※因突發因素致使議程及主講者調動或變更,恕不另行通知。
場次(二):
高雄場:112年7月21日(星期五)13:30~17:00於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藝文教室B
※因突發因素致使議程及主講者調動或變更,恕不另行通知。
場次(三):
臺中場:112年8月8日(星期二)13:30~17:00於中科管理局工商服務大樓4樓-401會議室
※因突發因素致使議程及主講者調動或變更,恕不另行通知。
https://wlsms.itri.org.tw/ClientSignUp/Index.aspx?ActGUID=1ECED86FDF
https://wlsms.itri.org.tw/ClientSignUp/Index.aspx?ActGUID=3E3ED6C418
https://wlsms.itri.org.tw/ClientSignUp/Index.aspx?ActGUID=393CD6F94E
本講習會採網路報名,相關訊息及報名方式可至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瀏覽(網址:http://www.ils.org.tw/),並點選【活動資訊】進行報名。(依報名完成之順序,額滿為止。)
本活動提供研習證明種類如下所列,但依規定僅能發給全程出席者(以實際簽到簽退為準),若需研習證明或認證時數者,請於報名時務必填列身分證字號,俾利活動舉辦後協助登錄或製作研習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