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eightylife/article/view/1364
美國非營利組織氣候和能源解決方案中心(C2ES)報告指出,蓋房及房內活動所造成的碳排量在整體排放占比中高居第 4 名,光在美國就占整體碳排放量的 30%,如果建築物能更往環保靠攏,降低的碳排將相當可觀。
為了減少碳排放總量,被動式房屋(Passive House)概念應運而生,它能在降低對環境負擔的同時,提供住戶更好的室內空氣品質、採光及更低的水電消耗。什麼是被動式房屋?它會成為未來建築業,甚至整個城市的永續解方嗎?
不讓房屋與外界接觸,讓室內環境更穩定
要使建築更環保,被動式房屋的作法就是與房外「隔絕」。在結構上將窗戶、牆壁、地板和屋頂間的所有接縫密封,阻止屋內熱能從內部傳遞到外部,原理就像保溫杯一樣,儘管室外溫度波動大,白天黑夜溫差能達到20 度,但屋內氣溫依舊能維持穩定,使屋內對暖氣、冷氣的使用需求降低,對石油、天然氣的消耗就跟著減少,降低碳排的效果顯著。
因為屋內全密封,房屋內的空氣變化即仰賴暖通空調(HVAC)及全熱交換器,能大幅降低灰塵等懸浮粒子飄入屋內,透過機器進入屋內的空氣因經濾網淨化,也能提高室內空氣品質。此外,這些設備也能調節空氣濕度,讓屋內更舒適,厚實的牆面也為屋主擋下室外噪音,提升生活品質。
也許有些人會質疑,開啟 HVAC 還是會耗電並製造碳排,但當室內環境相對穩定,需要機台的功率也就不用太大,消耗的能源也會比一般房屋低。(延伸閱讀 / 馬斯克也愛不釋手!小房子風潮來了,愈來愈多人嚮往「雙面生活」)
不過被動式房屋的理念雖好,要達到效果,建商必須支出更多的預算,包括購買更多絕緣材料、等級更高的窗戶和密封接縫,建造時間也要更長,對近期原物料大漲的現況來說,被動式房屋對建商吸引力不足。因此概念雖已被提出多年,公寓大樓的採用比例仍相當低,大多仍用於學生公寓、自用的單戶住宅或一些示範住宅上。
永續觀念興起、成本降低,被動式房屋始被大眾接受
然而成本偏高的被動式住宅,近來也開始出現了突破點。
近年消費者心態轉變,更追求節能、環保,如選購一級能效的家電等。許多自住的買房者現已不單純考慮房屋總價,還會關注入住後的總成本,甚至有進一步環保概念的人,會想辦法降低自己的碳足跡,希望營造更好的居住環境及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當「綠色消費者」增加,建商就更有動力興建被動式住宅。
另外,被動式住宅與一般住宅的成本差距也不斷拉近。過往被動式房屋的成本較高,但根據被動式房屋研究團體 Passive House Network 和 Steven Winter Associates 去年的最新報告推算,被動式項目成本大約只比一般的新大樓高約 4%,且隨著對材料的熟悉和經驗的累積,成本也持續降低中。
對一般居民來說,公電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不過入住被動式房屋的社區,能降低能源等電費,社區收的管理費就能比附近社區收的少,或能挪用更多的錢來提高社區生活品質。
目前多國政府的法案也傾力支持被動式住宅。美國麻州就透過由公部門協助營運的環保團體Mass Save替供被動式房屋數千美元的補助,其它州也打算跟進;美國聯邦政府預計透過近期通過的《2022 年降低通膨法》補助被動式房屋,目標都是增加建商蓋被動式房屋的誘因。
能否大量建造,供給要跟上是關鍵
雖然被動式房屋的阻力降低、吸引力不斷提升,但未來能否被大量建造仍有幾個關鍵難題,包括人才是否能及時補上。因目前投入被動式房屋的建商相對少,從前端的設計、中間的建造執行及後端的銷售,大家對此還不那麼熟悉,如果未來要加速推廣,整條產業鏈及人力需經過完整培訓,才有機會快速發展。
不只蓋房的人,驗證的機構也必須增加。德國被動式房屋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被動式房屋認證機構,其訂定了一些被動式房屋標準,例如房屋內在一整年中,不能有 20% 的日子濕度高於 60%,或每年消耗的能量不得超過 60kwh/m²/yr。透過這些標準再將建案分成classic(經典)、plus(佳)、premium(優質)3 個等級。而未來房子一多如何認證,認證項目如何針對台灣等潮濕的氣候因地制宜,都是發展的難題。
目前台灣已有相關推廣組織「台灣被動式房屋論壇」,不過台灣的氣候和人文,包含溫度、濕度及在家大火快炒的生活習慣,並不一定那麼適合既有的被動式房屋規範,因此如何達成仍考驗設計師的智慧。台灣被動式房屋主要分 2 大類,包含新建案及老屋改造,其中老屋部分目前已有位於台北市臥龍街巷弄的公寓及位於竹南的一家獨立咖啡品牌店面兩案例,雖然步調不快,不過有了這些範例,未來推廣應該會更順利。
環保綠能觀念逐漸提升,如果在維持舒適居住環境的條件下還能救地球、降低碳排,對消費者來說一舉兩得,因此若有相對應的建案,也就更能獲得消費者青睞。未來被動式房屋有機會在台灣發揚光大,或許我們也能期待,台灣能藉此成為一個低碳排的國家。
資料來源 / Forbes、Fast Company、Bob Vila;本文出自 未來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