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7338/4690833
近年來物聯網迅速發展,各式各樣的連網裝置布滿人們居住與工作的空間,但因標準及規格各異,如何整合不同裝置來滿足空間使用者的需求,成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而新冠疫情大流行,民眾對周圍空間是否具散播傳染性病毒潛力的警覺心提高,加上在家工作及學習的需求提升,讓各界對生活空間有著以下的反省與期待。
其一,疫情迫使全球數千萬人在家工作,過去這種型態是一種例外,未來可能成為必要的存在。這意味著工作空間將成為家庭環境的新用途之一,不是屈居在客廳或餐廳的角落處,而是專用、舒適、連網的空間。由於大多數房屋的空間有限,未來可以迅速、輕鬆地轉變為適合多功能的彈性應用空間,將是居家的需求重點。
其二,各國正努力重啟經濟,由於疫情主要爆發在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大樓潛藏健康和衛生風險,企業將重新檢視相關的健康措施,維持社交距離以及幫助非接觸式互動的設計和管理,這將會是未來商業辦公大樓的重點解決方案。
其三,經歷此次大流行,人們更加重視環境衛生和保健,願意為此付費,加上高齡人口增加,健康安全可望成為空間規劃的標準要件。
因應上述對生活空間的期待,智慧科技的應用將進一步形塑截然不同的家庭、辦公室和公共空間的風貌,徹底改變環境和建築物的功能與互動方式,成為數位社會的主要特徵。舉例來說,有公司開發體溫檢測與訪問人流控制整合技術,並運用辦公室和公共空間使用率數據,幫助建築物管理者有效落實社交距離的安全措施;而基於不同的需求也能客製,例如面對長輩或獨居者,家中智慧裝置能夠記憶長輩習慣,適時提醒用藥、協助預約服務,並擔任與家人間聯繫的管道,提供情感支援。另透過感測器融入穿戴配件與家具如地毯、床墊,不突兀且能即時掌握健康或尋求協助,滿足在地安老的環境需求。
疫情的蔓延也加速各類型非接觸式技術的發展,在公共空間將導入更多的自動化,以減低病毒、細菌傳染的風險,比如免接觸的行動App控制開門、開關燈和調節溫度,以及聲控電梯等。甚至訪客的預約和現場登記,目標位置指引和路線導航,都可經由手機App控制。未來,可穿戴設備將能提供即時的健康訊息和示警,當配戴者對任何病毒顯示出陽性徵兆,則可以分析其歷史位置數據以確定當時可能的接觸者,進而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
不過,隨著空間愈來愈智慧化,智慧空間的設計和建構也面臨了在智慧和隱私、人為控制和自動化之間的權衡。當科技愈來愈隱形嵌入到我們的環境中,蒐集到的數據愈來愈多,也讓智慧系統更加智慧,其中有些智慧服務是我們需要和想要的,但有些可能是未經我們事先同意而提供的。因此,建構確保數據安全和隱私的互信環境,是需要現實面對的課題,此須仰賴政府建立保障消費者數據權利以及數據共享環境的規範。
我們建議政府除了加速開放公共數據的政策之外,以下幾點也應落實推動。首先,可以參考瑞士,將數據安全和隱私納入全民資訊教育之中,提高民眾的資安意識;尤其孩童階段在接觸數位科技之前更應對私人空間、半開放及公共空間下的數據安全有正確的心態。其次,於開發設計階段納入數據隱私、網路安全考量等提供規範指引,支持開發商和製造商開發安全產品和建築物,滿足空間使用者的期待。最後,人們可能會願意提供個人數據來換取免費使用產品或服務,但並不意味可無限制的存取個人資訊,政府為促進數據產業發展而建立的數據應用規範,必須是架構在人民權利的基礎之上。